关于积极心理学起源的不为人知的真相

如果你读过任何有关积极心理学的书籍,你很可能接触过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和米哈伊-西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这样的名字。 但是,积极心理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一直到卡尔-荣格(Carl Jung)。 是的,就是那个经常与阴影、原型和无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卡尔-荣格。

虽然历史忽略了他的贡献,但荣格或许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积极心理学的第一位真正的先驱。 让我们来看看他对这一蓬勃发展的领域做出的贡献。

心理隐藏的积极面

荣格热衷于了解个人如何成长、发展并最终茁壮成长。 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其对精神病理学的强烈关注主导心理学时,荣格相信每个人都有成长和成就的潜能。

在他的著作中,荣格(1908 年)挑战了对人类心理的负面看法,转而提出个人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可以走向完整和幸福。 他不仅问 “你怎么了? 他还问 “你怎么了?”

个体化: 通向完整的旅程

荣格对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个性化的概念。 这是一个整合我们人格的所有部分,使之成为完整的或 “真正的自我 “的过程。 与自我实现等概念不同,荣格认为个体化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终生历程。 在他看来,个性化是将一个人个性的各个方面,包括好的和坏的,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真实的自我。

个体化并不是要变得完美。 它实际上是通过接受我们是有缺陷的人,既有发展领域/弱点,也有长处,从而变得完整。 对荣格来说,个体化是通往真正的个人成长和成就的途径。 这些观点与积极心理学强调的平衡正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不谋而合。

意义的重要

荣格对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可能最明显地体现在他对意义的探索上。 在《现代人寻找灵魂》(1933 年)一书中,荣格提出,许多心理问题都源于缺乏目标,而寻找目标是人类经验的核心部分。

荣格有句名言:”当人确信最不可思议的艰难困苦是有意义的,他就能忍受。 这一见解为维克多-弗兰克尔的徽标疗法以及他在《人对意义的探索》一书中的观点奠定了基础。 荣格提出,每个人都需要与比自己更大的事物建立联系,因此他在后来的理论中推动人们寻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目的,以此实现完全的个性化。

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意义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一致表明,意义是幸福、成功和复原力的最强预测因素之一。 荣格早期的概念性工作预见到了我们现在已经习以为常的知识: 寻找意义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拥抱优势、原型和自我反思

原型是人类经验中普遍、反复出现的符号或主题,荣格对原型的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 他认为,”英雄”、”智慧老人 “或 “照顾者 “等原型代表了个人成长的潜在途径。 原型模式为个人提供了了解自身优势的框架,就像今天积极心理学鼓励人们识别和培养自身优势一样。

荣格认为,与原型建立联系有助于个人释放内在资源,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更强的自我意识,并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他的观点与现代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利用自身优势实现蓬勃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此外,他还提倡将自我反省和内省作为自我修复的一种手段,这两种方法都是大多数旨在改善幸福感的积极心理学干预措施所使用的核心技术。

阴影与积极转变

荣格理论在当时较有争议的一个方面是他的阴影概念:我们隐藏、否认或拒绝的自身黑暗部分。 尽管这似乎有违直觉,但荣格认为拥抱我们的阴影是个人成长的途径。 他认为,通过面对和整合我们的阴影,我们可以实现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自我。

尽管积极心理学通常关注优势和美德,但它并不回避成长往往来自于面对挑战和逆境这一事实。 更现代的积极心理学方法指出,我们需要理解和欣赏负面经历的价值,因为这些经历有助于推动我们成长。

荣格的作品提醒我们,幸福和福祉并不是要回避负面经历,而是要正视它们,重视它们对我们成长轨迹的贡献。 通过这种方式,荣格预见了现代积极心理学关于创伤后成长的观点,即个人在面对逆境后会变得更加强大、更有韧性。

精神与超越

荣格的另一个影响领域是他对灵性和超越的探索。 他认为灵性在心理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荣格的方法并不是关于宗教本身,而是关于与比自己更伟大的事物建立联系,这与积极心理学将灵性作为通往幸福之路的重点不谋而合。

这种超越和联系是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基石,也是威盛优势框架的核心美德。 荣格的理论认为,感受到自己是比自己更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增强我们的目的感、意义感和幸福感。

Some of Carl Jung’s key contributions to positive psychology
Source: Llewellyn E. van Zyl

总结

那么,荣格真的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吗? 证据确凿,不容忽视。 虽然他可能没有创造这个词,但他无疑是第一个真正的拥护者。 早在塞利格曼出现之前,他就已经描绘出了这一地形,向我们展示了通往美满人生的道路并不是要回避黑暗,而是要融入黑暗。

相关推荐: 上个班还能“应激”了?没那么夸张

随着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逐渐被人们所了解,这种精神疾病名称成为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的词汇,近几年常有人称因为某事自己PTSD了,比如“上班上到PTSD”。上班真的会导致应激吗?真正的PTSD患者表现是怎样的?如何判断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否患…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