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改变你的生活如此困难?

你有同感吗?

  • 你在周日宣布:”这周我终于要去练瑜伽了!”但你却坚持加班到很晚。
  • 你买了冥想应用程序,却只用了一次,因为你 “抽不出时间”。
  • 你下定决心去健身房锻炼(一时的动力),但后来却在 Netflix 上看新节目,觉得很舒服。
  • 你想找一份新工作,但又不想努力去找。
  • 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爱好/行为/小玩意儿中,然后很快就倦怠了。

如果你对这些说法有任何共鸣,那就说明你和其他人一样,在回想起自己试图改变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时,会感到困惑、沮丧、愤怒、担忧、疯狂、羞愧或孤立无援。 我们很容易看到自己的现状和想要达到的目标;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两者之间的空间–那里充满了:”做什么?

  • 保持
  • 成功
  • 比较(与其他时间或其他人比较)
  • 完善
  • 开始
  • 容忍变化带来的感受
  • 自言自语/自我破坏

相信我,我也经历过。 那么,为什么改变如此艰难?

改变需要什么?

不幸的是,仅仅想改变是不够的。 知道如何改变也是不够的。 改变之所以困难,原因有很多。 首先,大脑需要大量的能量来做不同的事情;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结构围绕着它,它是不会去做的。

  1. 当我们想到改变时,通常只会想到新的行动或行为,却没有意识到在行动之前,大脑中会发生一个完整的过程。 当我们经历这一过程时,任何改变都更有可能持久。 心理学家普罗恰斯卡和迪克莱门特于 1983 年提出了变革的跨理论模型,其中阐述了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 它们是
    1. 预先考虑:你不认为有问题,所以根本不考虑改变。
    2. 沉思:你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对改变犹豫不决。 你只是在考虑改变。
    3. 你已经做出了改变的决定,并且正在做好准备。 您正在考虑需要做些什么来确保变革成功。
    4. 行动:你正在执行变革。
    5. 保持:你在保持改变,关注你需要继续练习的技能、你需要保持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及表明你正在下滑的红旗和黄旗。

    想想你上一次尝试做出改变的情景。 你是否立即付诸行动? 是否因为准备不足而导致失误? 失误和复发是意料之中的,你可以在任何阶段重新进入这个过程;你不必回到起点。

    人们(包括我自己)阻碍自己前进的 5 种方式

    重要的是要记住,有客观的阶段,也有我们妨碍自己的方式。 很多时候,这些都是我们无意中破坏自己的方式。

    1. 低估改变的代价。 我经常看到这种情况。 把尝试改变看作是学习一项新技能。 这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克服困难,从而获得进步。 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人做的只是让自己感到不舒服并做出改变,但他们很可能不会把自己逼到必要的程度。 当一个人想要改变沟通方式时,这种情况就会经常出现。 由于沟通问题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因此接受反馈会有很大帮助。 然而,我发现客户往往不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他们不想给别人带来不便,就会说 “我不需要谈这个,没那么深 “之类的话,把自己的需求降到最低。
    2. 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休息。我经常在新年前后看到这种情况,当有人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产生了重大后果(背靠墙)或有了闪亮的新事物时。 他们都以一种无法持续的速度投入其中。
    3. 情绪劫持。 这是指我们的情绪劫持了我们的行为,也被称为情绪推理。 在谈论 “纪律 “或改变行为时,我们要把我们的感受和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分开。 换句话说,你可以焦虑,也可以去健身房。 你可以有自我意识,也可以一个人去参加活动。 你可以感到不安,也可以不寻求朋友的安慰。 你可以感到不舒服,也不需要立即找出原因。
    4. 被他们的故事所吸引:这往往与情感劫持同时发生。 有事件,就有我们关于事件的故事。 假设你决定再次尝试网上约会(这就是改变)。 您制作了您的个人档案,把它放上去,制定了一个关于这次如何以不同方式使用应用程序的策略,然后放手一搏。 三个月后,你决定删除你的个人资料,但你告诉自己(以及你的朋友和家人):”你永远也找不到对象,外面没有一个像样的人,你会孤独终老”。 最后一部分是你根据自己的网恋经验做出的假设。 它们是恐惧,不是事实,因为你无法预测未来。 但是,由于我们的假设与肾上腺素相匹配,它们会让人感觉真实而紧迫(因此才会被劫持),但这正是陷阱所在。
    5. 没有让心态过冬:当生活突然给了你一些惊喜,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时,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是很常见的。 突然间,你觉得自己的脚步不稳了,想要保持进步也变得更加困难。 你没有加倍努力,而是陷入了旧有的模式。 生活在克利夫兰,我已经习惯了寒冷的冬天,并准备了多层衣物和装备(手套、靴子、帽子)。 过冬的心态能让我们以最佳方式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曲折。

相关推荐: 家庭关系也可以灵活处理,不用非此即彼

围绕家庭关系的讨论已经变得非此即彼。 要么我们需要完全接受家庭成员的现状,要么我们必须与他们完全断绝关系。 要么感激他们,要么让他们承担责任。 这些僵化的信念会导致这样的想法 我爱他们,所以我必须一直想见他们。 我爱这个家人,所以我应该和他们有共同点。 我尊重…

 

Views: 2